导入数据...
 
美国的大学印象(文顼)
[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0年1月19日
  查看:9479
  来源:

        20088月,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CSC)的资助下,我前往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法学院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学。期间,除了在美国知名的证券法、公司法学者James D. Cox教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与研究外,我亦利用假期走访了美国二十余个州、十多所大学。现回国已有数月,应杨番老师的盛情邀请,特将在美的所见所闻所感诉诸笔端,与各位老师与同学分享交流。

 

 

笔者与James D. Cox教授

 

 

杜克法学院

 

    记得当初经北京、洛杉矶Los Angeles、芝加哥Chicago最后飞抵至杜克大学所在地北卡州North CarolinaDurham后,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四处都是绿色的植被,几乎所有的建筑与道路都淹没于森林中似的,这与我所预想的高楼大厦景象完全相反。后来才知道,在美国除了少数的几个大城市外,皆是如此,由此大家常常戏言“美国就是一大农村”,这句话非常形象地表达了许多中国人对美国的直观印象。有意思的是,与这一感受相对应的是,距离的概念会不自觉地拉长了,跑个几英里或十几英里去超市买个菜什么的,觉得很近,跑个一百多英里去看NBA,也没觉得很远。

 

 

横贯东西海岸的40高速北卡段

 

    美国的大学没有围墙,这也是我抵美之初的又一个意外。中国的大学,不但有与外部环境明确分界的围墙,而且在大门处还有醒目的由某位名人书写的校牌,于是我在这种惯性思维指导下前往杜克大学的International Office报到,可直到车行至一座落于树林中的两层小屋前停下时,我才突然意识到自己早已置身于校内,眼前的这座不起眼的小楼就是我的目的地,草坪上居然还有松鼠在跑跳。后来看了其他大学后才发现,美国的大学都与周边完全融为一体,即使是那些坐落于城市中心的大学,如DC的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费城Philadelphia的宾西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Los AngelesUCLANew York的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Boston的哈佛Harvard与麻省理工MIT等,都与外面的街区无任何遮拦地连接在一起,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出校园,只不过在某些时段进某些建筑里面时需要相应的ID而已。此外,在我印象里,除伯克利UC Berkeley与田纳西大学UT Knoxville,其余大学都没树立有什么校牌,经常会发生你已经在校园还在问路的情况。很多人常常把大学没有围墙与学术自由联系在一起,我不同意这种观点,两者根本是没有因果关系的,仅仅是“无围墙”恰好符合“自由”二字所需的表象而已,即便是他们的幼稚园和小学,也是开放式的。

 

 

杜克法学院

 

    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地标建筑,多为cathedral chapelClock Tower一类的,如DukeUNCBerkeleyPrincetonStanford等大学,仅此就可以看出基督教对美国社会的深远影响;还有以Theater或图书馆为地标的,如HarvardColumbia大学等。就拿杜克的Duke Chapel来说,其坐落于西校区中心,与普林斯顿PrincetonChapel很像,完全由石材建成,是学校的最高建筑,高约70,不仅能作为我们在学校里行走的方位参考,而且几乎也可成为Durham 地区的一个坐标,每次从4085高速下来,远远地看见Duke Chapel的尖顶突出于树冠之上,就知道快到目的地了。chapel除平时供大家参观外,主要在周末用于举办礼拜或唱诗什么的,也可申请举办杜克校友子女的婚礼,此外偶尔也举行一些活动,如美国前总统Clinton就来这里做过一个演讲。有幸的是,笔者曾经在所认识的一位朋友Scott先生的带领下登上Chapel,从上面不仅可以俯视整个的东西校区和杜克森林,而且还能看到北卡大学UNC所在的chapel Hill地区。与Duke Chapel紧密联在一起的是一个church,从空中看呈一个巨大的十字形,走进里面你会发现空间非常宽敞高大,布置亦庄重肃静,各类石雕木雕精美细致,其散发出的信息与我们东方的文化信仰有巨大的不同,最初我很奇怪,为什么大学里会有Church这类宗教建筑呢,而且还如此隆重?后来才发现,不仅是大学里有,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Church,从曼哈顿华尔街Wall Street到西部一个荒凉小镇,顶着十字的尖顶房子可谓无处不在,难怪教会法曾经在中世纪的西方社会大行其道,至今依然是他们的一种不可忽视的行为准则。

 

 

Duke Chapel

 

 

远眺Duke Chapel

 

 

                                                               Duke Chapel内部

                                                          

    美国的大学按经费来源大致可有公立、私立之分,大家熟知的一些知名大学,如哈佛Harvard斯坦福Stanford普林斯顿Princeton耶鲁Yale等,皆为私立的。这里我更愿意谈谈自己对公立大学的认识。我把它们分为三类:一是州大学,如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北卡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田纳西大学University of Tennessee等,是每个州都有的大学,且设立在州内许多地区,如设立在Berkeley地区的就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简称UC Berkeley设立在Los Angeles的就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简称UCLA。其中不乏一些非常知名的大学,但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却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位于GreensBoro北卡大学UNC GreensBoroUNC GreensBoro远远比不上UNC Chapel Hill的知名度,甚至在我去之前都没听过其名字,但去了我才知道,从最初的师范大学到女子大学再到州大学,她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建校史。第二类是州立大学,是比州大学更为地方性的大学,有点类似我们中国的二本,如位于Raleigh的北卡州立大学NC State University,其奖学金很少,但学费相对低廉,本州生源还要进一步减免。第三类就是社区大学Community College,是纯粹的教学培训机构,学校的建筑与设施都没法与前面两类大学比,但入学几乎不设门槛,除少数热门专业如会计、护士外均不收学费,只要申请人有该州的身份ID 即可。我曾经利用3个月的晚上时间在Durham Technical Community CollegeESLE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课程班学习过口语,班上二十多位同学,来自南美、欧洲等不同国家,年龄上的跨度也是很大,由于每个人白天都比较忙,因此上课率不高,从开课到结束全班就没到齐过。整个美国大学的层次构架,呈现出金字塔状,最上面的是那些科研力量最强的也是最国际化的著名大学,中间的就是各类私立的、公立的数量众多的大学,最下面的则为社区大学这类具有强烈地方色彩的学院,它们的目标学生不同,学生的学习目的也有很大区别。

 

位于DC的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

    

    谈到美国的大学,不得不说说他们的图书馆。图书馆在大学里占据非常特殊的位置,可以说看一所大学的好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看它的图书馆,图书馆就代表着该大学。大凡像样一点的大学,都有好几个甚至几十个图书馆,且其建筑也是学校最老的或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像耶鲁YaleBeinecke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Library,所有的窗户不是玻璃,而是大理石!走进里面,光线透过大理石梦幻般的自然纹理,柔和地撒进来,非常温暖的感觉。可这种美感并非设计师特意追求的效果,而是出于保护所藏书籍的现实需要,其馆内最古老的羊皮书有近千年历史,而大理石替代玻璃则在满足采光的同时很好地防止了阳光中的有害射线对古书的破坏,这个绝妙的创意真让人拍案叫绝。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的图书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是一座宫殿般的厚重建筑,里面的布局有点类似耶鲁的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进去就像在一个大的Chapel里面,有意思是四个顶角柱上分别刻有TheologyPhilosophyLawMedicine字母,分别代表神学、哲学、法学和医学这西方古典的四大学科分类名称。站在里面,异常的安静,空气中荡漾着浓厚的学术气息,让人不由得对哥大敬畏起来,可随后的参观我的心情却慢慢愤怒起来。四周的一些玻璃橱柜里展示着许多古董文物类的东西,仔细一看介绍,绝大部分来自远东,其中又多来自中国,都是些美轮美奂的几千年前的青铜器类,它们静静地呆着,我的心却翻腾不已,我仿佛看到一幕幕充满掠夺与盗抢的历史画面,我不想再看下去,于是转过身走向里面的走廊,可令我更为难过的是,走廊里面依然陈列着扎眼的中国文物,包括黄灿灿的一米多高的明代铜像和汉代的石质柱基,而且没有任何的防护措施,那个柱基的表面都被摸得很黑了。美国的大学和许多博物馆,都热衷于收藏全世界的文物古迹,就连在偏僻的Knoxville田纳西大学我也曾看到他们展出的一个镇馆之宝:一个来自中国唐代的小佛像。仿佛借此能提升自己的历史文化素养,展示一个大国的泱泱风采,或许这正是他们缺乏历史文化沉淀所表现出的护短行为吧。

 

杜克法学院图书馆

                     

耶鲁大学Yale法学院图书馆

 

    美国的法学教育与中国的有很大不同,首先是学位设置的不同。美国的法学院没有本科,因此法学院的学生都是已经获得本科学位或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的学生,至于他们以前的专业真的是五花八门,而法学的学位分为LLMJDSJDLLM是法律硕士,招收对象为国际学生,学制一年,一般要求申请人具备法学本科背景,属于速成品的培养模式,这几年来自中国包括台湾的LLM学生多了起来,像杜克法学院就有11位,多是为求海外留学背景或考纽约州、加州司考,毕业后LLM学生大部分回各自国家工作;JD是法律博士,学制三年,具备本科学位的人都可以申请,因此谈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博士,我更愿意把它翻译为法学硕士或准法律博士,每个法学院都有JD,但不一定有LLMSJDJD主要由美国本国学生构成,也有少量国际学生,如杜克每个年级的JD1个中国学生,JD毕业多在美国工作,且一般是在二年级时就已经确定了工作单位,多为律师事务所;SJD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学博士,一般是有相当实力的法学院才设有SJD学位,学生数也非常有限,像杜克的SJD总的加起来不过8人,其培养的是法学研究型人才,毕业后多到大学任教,绝大多数读完JD的人不会继续读SJD 的。美国的法学教育与中国的不同还体现在教学方法上的不同,由于其属于判例法系,他们的教材多为案例,课堂教学多为对经典案例的分析,课后学生小组讨论。在课程设立上,法学院会与其他学院共享一些课程,这些课程的讲授老师由两个学院的老师组成,如我旁听的“Corporate Finance”就由法学院的Cox教授与商学院的Bradley教授共同讲授。说到听课,让我想起一个有趣的小插曲。记得第一次去旁听时,我随意挑选了一个最后的座位,没想到一会就来了个学生站在旁边对我叽哩哇啦讲了一大通,原来那是她的座位,我很吃惊,难道座位还是固定的不成,结果真的是固定的!每个学生在选好课后就需要确定自己相应的教室座位,老师上课时拿的名册则是贴好学生大头像的教室平面图。有意思的是后面的座位是最受欢迎的,剩下未选的只有第一排的座位,此外,在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也没有我想象的活跃,常常是由老师来点名回答问题,或许这算是一个共同的课堂现象吧。美国的法学与中国的不同还体现在他们会采用数据收集、归纳与分析方式,在法学中引入经济学的一些方法进行研究,这亦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学生在法学院Star Commons大厅观看总统选举进展

 

    最后,我想谈谈美国人的那种强烈的校友情结。每个大学,尤其是有点名气的大学,都很重视培养学生的校友情结,毕业后的校友也很忠实于这种情结。一方面,大学都有自己一系列的标志设计,包括校名、各类旗帜、吉祥物,乃至颜色以及特定的动作等诸多要素,反正其追求的目的是让人一下就能分辨出你来自哪所大学。这些标志应用在你所能想象的一切空间,我甚至在杜克学生活动中心Bryan Center的商场里看到杜克系列的婴儿服饰与用品。另一方面,则是这些在校的和毕业的学生对校友情结所表现出的那种近乎疯狂的忠实度。在高速公路上,你会经常看到贴有某大学标志的汽车,在超市你会发现穿着某大学T桖衫的老人,每到学校有什么活动,你会发现到四周处都是插着校旗的汽车,甚至有的全家还会提前一天来搭帐篷,为的就是观看次日的比赛并为自己的母校加油。COX教授家的窗户全漆成杜克蓝duke Blue,院子里除了挂着美国国旗外就是杜克的校旗。在美国,如果两所实力相当的大学临近,则这种校友情结就会在冲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我初到美国时在Sam’s Club超市买了件外套,后同学提醒我不要在杜克校园里穿,有篮球比赛时更不能穿,原来我买的是UNC的深蓝,而非Duke的浅蓝,DUKEUNC向来就对抗,尤其是篮球,这是基本的常识,我犯的是最低级的一个错,是常识性的错。有次我看到这样一个电视广告:在大雨中一个男士把自己的雨伞与另一个陌生人共享,结果突然发现,一人穿的是Duke,一人穿的是UNC,于是俩人一下就很尴尬起来,赶忙分别把身体背过去。这个广告的内容我早忘了,可这短画面却一直深深记在我脑海里。校友情结不但是美国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也给双方带来很多的好处,在满足校友荣誉感和归属感的同时,大学也从校友那里获得巨大的资源,从学校到各学院,都设有专门的Alumni and Giving机构,如Duke每年的数十亿美元经费就主要来源于校友的捐赠。在这点上,或许也有我们中国的大学值得去借鉴的地方。

    一年的时间过的很快,现在的我,已经回到我亲爱的祖国,回到我热爱的四川师范大学,回到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法学院,我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同事、更多的学生能够走出国门,开阔我们的视线,充实我们的知识,延伸我们的思想,让我们更有智慧更有力量,为创建我们的特色法学教育事业地尽一己之力。

注:文顼,讲师,男,197211月出生,199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获民商法学硕士。近年在《现代法学》、《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专业论文多篇,参与部级课题一项,独立负责省级科研课题一项,曾参与《成都市志愿服务条例》立法起草工作。所授课程:民法、合同法、婚姻法、证券法、房地产法;研究方向:证券法、公司法。20088月至20098月,美国杜克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