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刑事诉讼法学》
英文名称:Criminal Procedural Law
课程编号:0200722012
学时数及学分:51学时 3学分
教材名称及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刑事诉讼法》 陈光中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本大纲主持人: 李文汇副教授
本大纲审定人:院学术委员会
一、教学目的、要求及任务
(一)教学目的及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刑事诉讼活动是国家实现刑罚权的活动,刑事诉讼法是规范这项活动的法律,通过这项活动的依法有序的进行完成惩罚犯罪、保护无辜,维护社会法律秩序和国家安全的任务,实现刑法实体法律的效力。同时让学生学习、理解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体系,并思考如何以此完善我国刑事诉讼程序并促进刑事司法改革。最终完成培养且提高学生刑事诉讼法学的理论素养及刑事诉讼法律实务操作能力的任务。
(二) 教学要求: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突出其应用性。将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打破传统的纯理论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引进实践性教学环节,既要求学生掌握好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实务操作技能、技巧。
二、本课程教学方式及手段
(一)教学方式:本课程以教师课堂主讲的教学方式为主,以课堂适量提问的启发式互动教学方式为辅,课外以诊所式法律教育方式、模拟法庭审案观摩和学生自行模拟审案、刑事侦查实验室等方式开展实践性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二) 教学手段:以文字教材为主,以网络、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为辅。
三、教学内容大纲
第一编 总 论
第一章 慨 述 1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什麽是刑事诉讼、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念,培养树立程序意识和程序正义的理念。
(一) 刑事诉讼的概念和特征
(二) 我国刑事诉讼的阶段
(三) 刑事诉讼法的概念和性质
(四) 刑事诉讼法的渊源
(五) 刑事诉讼法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六)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念
(七) 刑事诉讼法的制定根据和目的、任务
第二章 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1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脉络,特别学习研究几种历史上典型的诉讼模式类型及其相关证据制度,以利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之借鉴。
(一) 外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沿革
(二) 中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沿革
(三) 历史上几种主要的刑事诉讼模式
1、 弹劾式刑事诉讼模式
2、 纠问式刑事诉讼模式
3、 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模式
4、 大陆法系职权主义刑事诉讼模式
5、 日本混合式刑事诉讼模式
(四) 历史上几种主要的证据制度
1、 神示证据制度
2、 法定证据制度
3、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4、 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制度
第三章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国家专门机关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有哪些国家专门机关参加到刑事诉讼活动中来?其在刑事诉讼中居于什麽诉讼地位?法定职权有哪些?内部组织体系和领导机制如何?
(一)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国家专门机关概述
(二) 人民法院
(三) 人民检察院
(四) 公安机关
(五) 国家安全机关
(六) 军队保卫部门
(七) 监狱
(八) 走私犯罪侦查机关
第四章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诉讼参与人 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刑事诉讼活动中有哪些诉讼参与人参加?本章中主要掌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特别注意学习研究单位诉讼参与人参与刑事诉讼方式的相关法律规定。
(一)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诉讼参与人概述
(二) 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的概念、区别和诉讼地位
(三) 被害人的概念和诉讼地位
(四) (自然人)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五) (自然人)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六) (单位)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七) (单位)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第五章 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体系,并能深刻理解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作为刑事诉讼法确立的基本法律准则所包含的丰富的诉讼原理、深厚的法律思想和理论及法律的基本精神,并能准确把握基本原则作为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的法律原则对我国刑事诉讼全过程具有的普遍指导意义。
(一) 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
(二)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三) 依靠群众
(四)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五) 对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六) 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七) 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八) 各民族公民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
(九) 审判公开
(十)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十一) 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
(十二)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
(十二) 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十三) 追究不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
第六章 管辖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管辖的分类,并明确管辖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的诉讼制度,明确、合理地确定刑事案件的管辖对于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实现刑事诉讼的任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管辖的概念
(二) 确定管辖的原则及意义
(三) 管辖的分类
1、 立案管辖
(1) 公安机关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
(2) 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
(3) 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
2、 审判管辖
(1) 级别管辖
(2) 地区管辖
(3) 指定管辖
(4) 专门管辖
第七章 回避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回避制度的基本内容,并理解回避制度所体现的程序正义理念。
(一) 回避的概念及意义
(二) 回避的种类
(1) 自行回避
(2) 申请回避
(3) 指令回避
(三) 回避的理由
(四) 回避的人员范围
(五) 回避的程序
第八章 辩护与代理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辩护制度和代理制度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设立辩护制度对实现诉讼民主化和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人权保障的法律意义。正确理解设立刑事代理制度对刑事被害人合法权益保障及使诉讼顺利进行的法律意义。
(一) 辩护制度概述
(二) 辩护制度的理论基础
(三) 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基本内容
(1) 辩护的种类
(2) 辩护人的范围
(3) 辩护人的诉讼地位和责任
(4) 辩护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四) 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五) 刑事代理制度概述
(六) 刑事代理制度的概念、意义
(七) 刑事代理制度的种类
(1) 公诉案件中的代理
(2) 自诉案件中的代理
(3) 附带民事诉讼中的代理
第九章 证据概述 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什麽是证据、证据的本质特征、证据的法定种类和理论分类,初步建立起证据意识。
(一) 证据的概念
(二) 证据的本质特征
(1) 证据的客观性
(2) 证据的关联性
(3) 证据的合法性
(三) 证据的法定种类
(1) 物证
(2) 书证
(3) 证人证言
(4) 被害人陈述
(5)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6) 鉴定结论
(7) 勘验、检查笔录
(8) 视听资料
(四) 证据的理论分类
(1) 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
(2) 控诉证据和辩护证据
(3) 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
(4) 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第十章 证明 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刑事诉讼证明体系的主要内容,特别关注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和证明责任内容的学习研究,强化证据意识和证据规则意识。
(一) 刑事诉讼证明的概念和意义
(二) 刑事诉讼证明对象的概念和意义
(三) 刑事诉讼证明对象的范围
(1) 有关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
(2) 程序法事实
(四) 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概念
(五)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1) 立案阶段的证明标准
(2) 侦查终结移送审查起诉的证明标准
(3) 提起公诉的证明标准
(4) 有罪判决的证明标准
(5) 疑罪从无的处理原则
(六) 证明责任的概念
(七) 我国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涵义及法律依据
(八) 我国刑事诉讼中公诉、自诉案件证明责任的承担
(九) 证据的收集、审查和判断
(1) 收集证据
(2) 审查判断证据
第十一章 强制措施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五种强制措施、适用原则及意义。
(一) 强制措施的概念和特点
(二) 我国强制措施的体系、适用原则及意义
(三) 强制措施与刑罚、行政处罚的区别
(四) 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的种类
(1) 拘传
(2) 取保候审
(3) 监视居住
(4) 拘留
(5) 逮捕
第十二章 附带民事诉讼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附带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内容以及其作为一项重要的诉讼制度之法律意义。
(一) 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和特点
(二) 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
(1) 附带民事诉讼必须以刑事诉讼的成立为前提条件
(2) 原告人必须具有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3) 附带民事诉讼必须有明确的被告人和具体的诉讼请求
(4) 附带民事诉讼的诉因是刑事被告人的行为给被害人造成了物质损失
(三) 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
(1) 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
(2) 附带民事诉讼的保全和先予执行
(3) 附带民事诉讼的审判
第十三章 期间、送达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刑事诉讼中有关期间的规定,并进一步理解诉讼效率和程序正义的理念。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送达制度的基本内容及该项活动的法律意义。
(一) 期间的概念
(二) 期间的计算
(三) 期间的恢复
(四) 期间的延长和重新计算
(五) 送达的概念和意义
(六) 送达回证
(七) 送达的方式
第十四章 刑事诉讼的中止和终止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刑事诉讼的中止制度和终止制度以及其各自的法律意义。
(一) 刑事诉讼中止的概念和意义
(二) 刑事诉讼中止的条件和程序
(三) 刑事诉讼终止的概念和意义
(四) 刑事诉讼终止的条件和程序
第二编 分 论
第十五章 立案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立案程序的主要内容,并明确刑事立案权统一由公安司法机关行使,立案程序是整个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程序,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必经的诉讼阶段。
(一) 立案的概念、任务和意义
(二) 国外有关刑事诉讼开始的规定
(三) 立案的材料来源和条件
(四) 立案的程序
(1) 立案材料的接受
(2) 对立案材料的审查和处理
(3) 控告人对不立案决定的申请复议
(4) 人民检察院对不立案的监督
第十六章 侦查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我国刑事诉讼侦查程序的主要内容,特别关注侦查程序与人权保障问题。了解外国刑事侦查模式以利于学习借鉴。
(一) 侦查的概念
(二) 侦查的组织体系与模式
(1) 外国的侦查组织体系
(2) 外国的侦查模式
(3) 我国的侦查组织体系与模式
(三) 侦查的任务和意义
(四) 侦查行为
(1) 讯问犯罪嫌疑人
(2) 询问证人、被害人
(3) 勘验、检查
(4) 侦查实验
(5) 搜查
(6) 扣押物证、书证
(7) 查询、冻结存款、汇款
(8) 鉴定
(9) 辨认
(10) 通缉
(五) 侦查阶段律师对犯罪嫌疑人的法律帮助
(六) 侦查终结
(1) 侦查终结的概念和程序
(2) 移送审查起诉的条件和程序
(3) 撤销案件的条件和程序
(4) 侦查羁押期限
(七) 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
(1) 人民检察院行使侦查权的特别规定
(2) 人民检察院对侦查终结案件的处理及其程序
(八) 补充侦查
(1) 补充侦查的概念和意义
(2) 不同的诉讼阶段的补充侦查
(3) 补充侦查的方式
(九) 侦查监督
第十七章 起诉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刑事诉讼起诉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 起诉的概念及分类
(二) 起诉的任务及意义
(三) 审查起诉
(1) 审查起诉的概念和意义
(2) 受理移送起诉的案件
(3) 审查的内容
(4) 审查的步骤和方法
(5) 审查的期限
(6) 审查后的处理
(四) 提起公诉
(1) 提起公诉的概念和条件
(2) 起诉书的制作和案件移送
(3) 公诉案件适用简易程序的提起
(五) 不起诉
(1) 不起诉的概念
(2) 不起诉的种类和适用条件
(3) 不起诉的程序
(六) 提起自诉
(1) 自诉案件的概念和范围
(2) 提起自诉的条件
(3) 提起自诉的程序
第十八章 第一审程序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人民法院的审级制度和第一审程序的主要内容,并能准确理解第一审程序是一个独立的诉讼阶段,有其特定的诉讼任务。
(一) 刑事审判的概念及任务
(二) 第一审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三) 公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
(1) 对公诉案件的审查
(2) 开庭审判前的准备
(3) 法庭审判阶段
(4) 与法庭审判有关的几个问题
(四) 自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
(1) 自诉案件的受理
(2) 自诉案件审理的特点
(五) 简易程序
(1) 简易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2) 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3) 简易程序的审判特点
(六) 判决、裁定和决定
第十九章 第二审程序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两审终审制和第二审程序的主要内容,并能准确把握设立第二审程序的法律意义。
(一) 两审终审制的概念
(二) 两审终审制的特殊和例外情况
(三) 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和特点
(四) 第二审程序的任务和意义
(五) 第二审程序的提起
(1) 提起第二审程序的主体
(2) 被害人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抗诉
(3) 上诉、抗诉的理由
(4) 上诉、抗诉的期限
(5) 上诉、抗诉的方式和程序
(六) 第二审程序的审判
(1) 对上诉、抗诉案件的审查
(2) 全面审查原则
(3) 对第二审案件的审判方式和程序
(4) 对第二审案件的处理
(5) 第二审案件的审判期限
(七) 上诉不加刑原则
(八) 对扣押、冻结财物的处理
第二十章 死刑复核程序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死刑复核程序的主要内容,并能准确理解设立死刑复核程序的法律意义。
(一) 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二) 我国死刑核准权的概念和变化
(三) 死刑复核的程序
(1) 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报请核准
(2) 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的报请核准
(3) 报请复核、复核内容和复核后的处理
第二十一章 审判监督程序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审判监督程序的主要内容及设立该程序的法律意义。
(一) 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二) 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材料来源及其审查处理
(1) 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材料来源
(2) 申诉的法律效力和申诉的理由
(3) 对申诉的受理和审查处理
(三) 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
(1) 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
(2) 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理由
(四) 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进行重新审判
(1) 重新审判的方式
(2) 重新审判案件的程序
(3) 重新审判案件的审理期限
(4) 重新审判后的处理
第二十二章 执行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我国刑事诉讼执行制度,理解刑罚执行方式发生变化的法律意义。
(一) 执行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二) 执行的机关
(三) 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
(1) 死刑立即执行判决的执行
(2) 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和拘役判决的执行
(3) 有期徒刑缓刑、拘役缓刑的执行
(4) 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判决的执行
(5) 罚金、没收财产判决的执行
(6) 无罪判决和免除刑罚判决的执行
(四) 执行的变更与其他处理
(1) 死刑执行的变更
(2) 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变更
(3) 暂予监外执行
(4) 减刑和假释
(5) 对新罪、漏罪的追究程序
(6) 对错判和申诉的处理
(五) 人民检察院对执行的监督
第二十三章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诉讼程序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讼程序的特点以及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指导方针和特有的诉讼原则。
(一) 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和特点
(二)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讼程序设立的必要性及法律依据
(三)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讼程序的方针和特有原则
(1) 教育、感化、挽救方针
(2) 分案处理原则
(3) 充分保障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利原则
(4) 审理不公开原则
(5) 全面调查原则
(6) 迅速简易原则
(四)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讼程序的特点
(1)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讼程序的特点
(2)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诉讼程序
第二十四章 涉外刑事诉讼程序与司法协助制度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涉外刑事诉讼程序的有关规定以及刑事司法协助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 涉外刑事诉讼程序的概念及相关立法
(二) 我国涉外刑事诉讼程序的特有原则
(1) 国家主权原则
(2) 诉讼权利和义务平等原则
(3) 信守国际条约原则
(4) 使用中国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
(5) 指定或委托中国律师参加诉讼的原则
(三) 涉外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
(1) 被告人、被害人外国国籍的确认
(2) 涉外刑事诉讼管辖
(3) 涉外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适用
(4) 涉外刑事诉讼文书的送达
(5) 涉外刑事诉讼的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
(四) 刑事司法协助制度
(1) 刑事司法协助的概念和意义
(2) 刑事司法协助的主体
(3) 刑事司法协助的依据
(4) 刑事司法协助的内容
(5) 刑事司法协助的程序
四、考核方式
1、 期末闭卷笔试 占总成绩的70% 考试时间2小时
2、 平时成绩(作业、课堂讨论、小论文、公诉词、辩护词等) 占总成绩的30%
五、《刑事诉讼法学》课程学习参考书目及文献:
1、《论法的精神(上、下)》 孟德斯鸠著 商务印书馆 1961年11月出版
2、《社会契约论》 卢 梭著 何兆武 译 商务印书馆 1980年2月出版
3、《论犯罪与刑罚》 [意] 贝卡里亚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4、《法律的正当程序》[英] 丹宁勋爵著 李克强 杨百揆 刘庸安译
5、《现代西方法理学》 沈宗灵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6、《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张晋藩著 法律出版社
7、《刑事司法程序正义论》 马贵翔著 中国检察出版社
8、《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 陈光中 丹尼尔.普瑞方廷(加)主编
卞建林 杨诚(加)副主编 法律出版社
9、《变迁与改革——法院制度现代化研究》 左为民 周长军著 法律出版社
10、《相对合理主义》 龙宗智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1、《刑事诉讼证据与程序》 孙长勇主编 中国检察出版社
12、《刑事诉讼模式的演进》 汪海燕著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3、《看得见的正义》 陈瑞华著 中国法制出版社
14、《诉讼法、司法制度》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15、《诉讼法论丛》 陈光中 江伟主编 法律出版社
16、《诉讼法学研究》 樊崇义主编 中国检察出版社
四川大学法学院诉讼法专业硕士研究生考试指定参考书目:
1、《民法学》彭万林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民事诉讼法学》常怡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12月版
3、《刑事诉讼法学》樊崇义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价值与结构——刑事程序的双重分析》左为民著 法律出版社 2003年9月版
5、《刑法新教程》赵秉志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2月版
6、《法理学》卓泽渊编 法律出版社
7、《宪法学原理》张千帆编 法律出版社 2004年
8、《法律逻辑》陈康阳,潘利平编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年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