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逻辑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法律逻辑学
英文名称:Legal Logics
课程编号:0200722003
学时数及学分:51学时 3学分
教材名称及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法律逻辑学》
石开贵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本大纲主笔人:石开贵
一、课程的目的、要求和任务及学习方法
法律逻辑学是一门以普通逻辑学基本理论为基础,以司法实践为归宿的边缘性学科。它是以法律和司法实践中的逻辑问题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的逻辑形式、逻辑方法、逻辑规则和规律等问题的新兴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的目的和要求:
1、有助于提高学生和法律工作者的法学研究与法律实物工作的能力;
2、有助于培养学生和法律工作者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去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驳斥种种逻辑谬误
4、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表现力。
为达到以上目的,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的正确学习方法:
1、牢固地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2、加强宏观与微观、复杂与简单、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整体思维;
3、高度重视、准确掌握专业术语。
二、大纲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言(4学时)
第一节 逻辑、思维和语言
第二节 法律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第三节 研究和学习法律逻辑学的意义
第四节 学习法律逻辑学的方法
第二章 概念(5学时)
第一节 概念的概述
第二节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第三节 概念的种类
第四节 概念间的关系
第五节 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第三章 判断(一)(3学时)
第一节 判断的概念
第二节 直言判断
第三节 关系判断
第四章 判断(二)(6学时)
第一节 联言判断
第二节 选言判断
第三节 假言判断
第四节 负判断
第五节 模态判断
第五章 推理(一)(4学时)
第一节 推理的概述
第二节 直接推理
第六章 推理(二)(4学时)
第一节 直言推理
第二节 直言三段论的格和式
第三节 直言三段论的省略式
第四节 三段论的复杂式
第七章 推理(三)(7学时)
第一节 联言推理
第二节 选言推理
第三节 假言推理
第四节 二难推理
第五节 关系推理
第六节 模态推理
第八章 推理(四)(5学时)
第一节 归纳推理的概述
第二节 完全归纳推理
第三节 不完全归纳推理
第四节 寻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第五节 类比推理
第九章 逻辑思维的规律(4学时)
第一节 同一律
第二节 矛盾律
第三节 排中律
第四节 充足理由律
第十章 假说(4学时)
第一节 假说的性质和类型
第二节 假说的形成和验证
第三节 假说的发展和作用
第四节 侦查假设
第十一章 论证(5学时)
第五节 论证的内容和结构
第六节 证明的类型
第七节 反驳及其类型
第八节 论证的规则
第九节 逻辑论证和实践证明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逻辑、思维和语言的概念;法律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及法律逻辑学的性质,明确学习法律逻辑学的意义和方法。从而对法律逻辑学有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重点 1、法律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2、学习法律逻辑学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逻辑、思维和语言
一、什么是逻辑
二、什么是思维及其特点
三、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第二节 法律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一、什么是法律逻辑学
二、法律逻辑学的性质
第三节 研究和学习法律逻辑学的意义
第四节 学习法律逻辑学的方法
思考题 1、逻辑与思维的关系是怎样的?
2、法律逻辑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3、形式逻辑、辨证逻辑和数理逻辑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4、为什么要学习法律逻辑学及学习法律逻辑学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章 概念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什么是概念及其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掌握概念和语词的关系;明确概念的种类和概念间的关系;掌握下定义和划分的方法并能依据定义或划分的规则分析定义或划分是否正确;掌握概念的限制和概括的方法。从而对概念这种思维形式的逻辑问题有所了解,掌握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教学重点 1、明确什么是概念及其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
2、概念和语词的关系;
3、明确概念的种类和概念间的关系;
4、下定义和划分的方法并能依据定义或划分的规则分析定义或划分是否正确;
5、概念的限制和概括的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念的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
二、概念和语词
第二节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一、什么是概念的内涵
二、什么是概念的外延
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
四、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及其关系在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中的意义。
第三节 概念的种类
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二、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
三、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四、实体概念、性质概念和关系概念
五、模糊概念
第四节 概念间的关系
一、相容关系
(一) 同一关系
(二) 从属关系
1、 真包含关系
2、 真包含于关系
(三) 交叉关系
(四) 相容并列关系
二、不相容关系
(一) 全异关系
(二) 矛盾关系
(三) 反对关系
(四) 不相容并列关系
第五节 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一、定义
(一) 什么是定义
(二) 定义的种类和方法
1、 属加种差定义
2、 词语定义
(三) 定义的规则
(四) 定义的作用
(五) 法律定义的意义和特点
二、划分
(一) 划分的含义
(二) 划分的方法
(三) 划分的规则
(四) 对法律概念进行划分的法律意义和特点
三、限制和概括
(一) 概念的限制及对概念进行限制的逻辑要求
(二) 概念的概括及对概念进行概括的逻辑要求
(三) 概念的概括和限制的应用
(四) 概念的概括和限制在司法工作中的应用
思考题 1、什么是概念及其作用是什么?
2、如何区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3、什么是模糊概念及其特点是什么?
4、概念的外延间有哪几种关系?矛盾关系与反对关系如何区别?
5、什么是定义?定义的规则是什么?
6、什么是划分?划分的规定是什么?
7、什么是概念的限制和概括?限制和概括有什么作用?
第三章 判断(一)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判断的基本特征及判断所研究的问题。掌握直言判断和关系判断的逻辑性质。
教学重点 1、明确什么是判断及其逻辑特征
2、明确直言判断的含义及其分类;
3、直言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问题;
4、直言判断的对当关系;
5、明确什么是关系判断及其分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判断的概述
一、判断的含义及其逻辑特征
二、判断与语句
三、判断的种类
四、判断的作用
第二节 直言判断
一、直言判断的含义及其逻辑形式;
二、直言判断的种类及其逻辑特征;
三、直言判断词项的周延性;
四、直言判断(A、E、I、O)之间的对当关系
(一) 什么是直言判断的对当关系
(二) 直言判断A、E、I、O自身的真假情况
(三) 直言判断A、E、I、O自身的真假制约关系
1、 反对关系
2、 下反对关系
3、 矛盾关系
4、 从属关系
第三节 关系判断
一、关系判断的含义
二、关系判断的分类
(一) 对称性关系判断
1、 对称关系判断
2、 反对称关系判断
3、 非对称关系判断
(二) 传递性关系判断
1、 传递关系判断
2、 反传递关系判断
3、 非传递关系判断
思考题 1、什么叫判断?判断的基本逻辑特征是什么?
2、如何理解直言判断的真假关系?
3、如何理解直言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
4、什么是关系判断及其分类和逻辑特点各是什么?
第四章 判断(二)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全面了解复合判断的逻辑形式,掌握各种类型复合判断的逻辑性质。同时还要讲解有关模态判断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对模态判断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重点 1、复合判断的含义及其逻辑特性;
2、如何区分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
3、如何区分各种假言判断并掌握其逻辑特性;
4、如何理解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联言判断
一、什么是联言判断及其种类
二、联言判断的真假情况及其运用的注意事项
三、联言判断在法律工作中的运用
第二节 选言判断
一、选言判断的含义及其逻辑特征
二、选言判断的种类
(一) 相容的选言判断的含义及其逻辑特征
(二) 不相容的选言判断的含义及其逻辑特征
三、选言判断的作用及其运用的注意事项
四、选言判断在法律工作中的运用
第三节 假言判断
一、假言判断的含义及其逻辑特征
二、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含义及其逻辑特征
三、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含义及其逻辑特征
四、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含义及其逻辑特征
五、假言判断的作用及其运用的注意事项
六、假言判断在司法工作中的运用
第四节 负判断
一、负判断的含义及其逻辑特征;
二、负判断的等值判断
(一)负简单判断的等值判断
(二)负复合判断的等值判断
第五节 模态判断
一、假言判断的含义及其逻辑特征
二、模态判断的种类
(一) 必然判断
(二) 可能判断
(三) 模态判断逻辑方阵
三、模态判断运用的注意事项
思考题 1、相容选言判断与不相容选言判断的区别
2、各种假言判断的区别
3、各种负判断的等值判断
第五章 推理(一)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推理的基本特征。掌握直接推理的方法及对当关系推理的情况。
教学重点 1、推理的含义及其逻辑特征
2、直接推理的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推理的概述
一、推理的含义及其组成
二、推理的内容和形式及其分类
第二节 直接推理
一、性质判断对当关系推理
二、根据判断变形的直接推理
(一) 换质法
(二) 换位法
(三) 换质位法
思考题 1、什么是推理?它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2、什么是对当关系推理?
3、判断变形直接推理的形式及规则是什么?
第六章 推理(二)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直言推理的基本特征。掌握直言三段论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明确什么是三段论,了解其结构
2、熟练掌握三段论的规则,并运用规则检验三段论是否正确
3、直言三段论的格和式
4、三段论的复杂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直言推理
一、什么是直言推理
二、直言三段论的公理
三、直言三段论的规则
(一) 词项的规则
1、 直言三段论只能有三个词项
2、 中项在前提中必须至少周延一次
3、 前提中不周延的大项或小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
(二) 前提的规则
1、 从两个否定的前提推不出结论
2、 前提中有一个是否定的,则结论只能是否定的
3、 结论是否定的,则前提中必有一个是否定的
4、 从两个特称前提推不出结论
5、 有一个前提是特称判断,结论必然是特称判断
四、学习和应用三段论规则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 直言三段论的规则
一、直言三段论的格
二、直言三段论各格规则的证明
三、格的化归
四、直言三段论的式
第三节 直言三段论的省略式
第四节 从直言三段论的前提中辨别省略的结论
第五节 从省略式恢复成完整的三段论式的步骤
第六节 三段论的复杂式
一、 复合式
二、 连锁式
三、 带证式
思考题 1、什么是直言推理?
2、什么是三段论?它有哪些规则?
3、三段论各个格的规则是哪些?
4、三段论的省略式和复杂式各有哪几种逻辑形式?
第七章 推理(三)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各种复合判断推理的逻辑结构及其规则。
教学重点 1、明确什么是联言判断,理解联言判断的真值;
2、掌握联言推理的两种形式;
3、明确什么是选言判断,掌握两种选言判断形式并理解其真值;
4、掌握选言推理的两种形式及其规则;
5、掌握运用选言推理规则检验选言推理是否正确的方法;
6、明确什么是假言判断,分清假言判断的种类,理解不同假言判断的真值;
7、掌握三种假言直接推理的形式及其规则;
8、掌握两难推理的构成模式;
9、明确什么是关系推理,了解关系推理的类型;
10、明确什么是模态推理,掌握对当模态推理和模态三段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联言推理
一、联言推理的含义
二、联言推理的种类
(一) 分解式
(二) 组合式
第二节 选言推理
一、选言推理的含义及其特征
二、相容选言推理及其规则
三、不相容选言推理及其规则
四、选言推理在法律实践中的运用
第三节 假言推理
一、假言推理的含义及其特征
二、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及其规则
三、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及其规则
四、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及其规则
五、纯粹假言推理
六、假言推理在犯罪侦查中的运用
第四节 两难推理
一、二难推理的含义
二、两难推理的种类
(一) 简单构成式
(二) 简单破坏式
(三) 复杂构成式
(四) 复杂破坏式
三、二难推理的特殊形式
第五节 关系推理
一、关系推理的含义
二、关系推理的类型
(一) 传递关系推理
(二) 反传递关系推理
第六节 模态推理
一、模态推理的含义
二、对当模态推理和模态三段论
思考题 1、相容选言推理与不相容选言推理的区别。
2、不同类型的假言推理的区别。
3、二难推理及其形式。
第八章 推理(四)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以及归纳推理的类型和推理要求。同时让学生掌握类比推理的形式;以及类比推理与演绎、归纳推理的区别。
教学重点 1、明确什么是归纳推理,了解归纳推理的性质与演绎推理的关系及其种类;
2、明确什么是完全归纳推理及其性质,掌握完全归纳推理的形式;
3、明确什么是不完全学归纳推理,以及它们的性质及推理形式;
4、掌握探求因果联系的五种逻辑方法;
5、理解类比推理的实质,掌握和运用其推理形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归纳推理的概述
一、归纳推理的含义及其特征
二、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三、归纳推理的种类
第二节 完全归纳推理
一、什么是完全归纳推理
二、应用完全归纳推理的条件
第三节 不完全归纳推理
一、什么是不完全归纳推理
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三、统计归纳推理
四、科学归纳推理
第四节 寻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一、求同法
二、求异法
三、同异并用法
四、共变法
五、剩余法
第五节 类比推理
一、什么是类比推理
二、提高类比推理结论可靠性的方法
思考题 1、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
2、完全归纳推理与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区别。
3、求因果联系逻辑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4、类比推理与演绎、归纳推理的区别。
第九章 逻辑思维的规律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逻辑思维各条规律的内容、要求以及违反逻辑规律的错误。
教学重点 1、理解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的实质、内容、要求以及违反以上规律的逻辑错误;
2、分析违反逻辑思维基本规律的逻辑错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同一律
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二、正确理解和运用同一律
三、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
(一) 混淆概念和偷换概念
(二) 转移论题和偷换论题
第二节 矛盾律
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二、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
三、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
第三节 排中律
一、排中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二、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
三、非此即彼和亦此亦彼
四、排中律、同一律和矛盾律的关系
第五节 充足理由律
一、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二、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
三、充足理由律的作用
思考题 1、同一律的逻辑要求是什么?
2、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
3、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有哪些?
第十章 假说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科学假说的逻辑结构及其假说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假说的实质和方法。
2、科学假说与科学原理和非科学假说的区别
3、侦查假设的性质和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假说的性质和类型
一、假说的性质
二、假说的类型
第二节 假说的形成和验证
一、假说的形成
二、假说的验证
第三节 假说的发展和作用
一、假说的发展
(一) 假说发展的几种情况
(二) 科学假说与非科学假说
二、假说的作用
第四节 侦查假设
一、侦查假设的性质
二、侦查假设的类型
思考题 1、科学假说及特点。
2、假说的提出和验证中应用的推理形式。
3、侦查假设及其分类。
第十一章 论证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证明与反驳的方法、规则,明确逻辑证明与反驳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明确论证的实质、结构及其与推理的关系;
2、掌握论证的种类,并能分析其结构;
3、掌握论证的原则和规则,并能分析论证的逻辑错误;
4、明确反驳的实质、结构及反驳的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论证的内容和结构
一、什么是论证及其功能
二、论证的结构
(一) 证明的结构
(二) 反驳的结构
第二节 证明的类型
一、演绎证明
二、归纳证明
三、类比证明
四、直接证明
五、间接论证
(一) 反正法
(二) 选言证法
第三节 反驳及其类型
一、直接反驳
二、间接反驳
三、演绎反驳
四、归纳反驳
五、类比反驳
六、从论题、论据、论证方式分别进行反驳
(一) 反驳论题
(二) 反驳论证
(三) 反驳论证方式
第四节 论证的规则
一、论题必须明确
二、不能转移或偷换论题
三、论据的真实性不依赖于论题
四、论据必须是已知为真的判断
五、论证方式的规则是论据必须能推出论题
(一) 理由不足的错误
(二) 不成理由的错误
(三) 自相矛盾的错误
第五节 逻辑证明和实践证明
思考题 1. 什么是论证?它由几部分组成?
2. 论证和推理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3. 论证的种类的哪些?如何区分?
4. 论证的规则是什么?违反这些规则会犯什么逻辑错误
5. 什么是反驳?它由几部分组成?
6. 反驳的方法的哪些种类?如何区分?
7. 为什么说驳倒了论据和论证方式不等于驳倒了论题?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前期课程:逻辑学、形式逻辑学
2、后期课程:
四、考核方式
期末闭卷考试
五、参考书目
1、《逻辑》,雍琦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逻辑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研室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法律逻辑学》,吴家麟主编,群众出版社1999年版;
4、《法律逻辑学新论》,黄伟力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法律逻辑学》,王洪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法律逻辑学案例教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版;
7、《法律分析逻辑》,陈应芬,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法律推理引论》,(美)艾德华·H·列维著,庄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