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9日晚7点,四川师范大学讲师孔德王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从彭真看我国人大制度建设的连续性”的讲座。本次讲座于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六教402举行,法学院研究生同学共同参与,聆听学习。
本次讲座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什么研究彭真。孔老师通过援引田雷教授的文章为我们介绍了彭真同志的生平和他在法制建设工作的重要地位:彭真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历史新时期,彭真主持了现行宪法的起草过程。他在五届全国人大五次 会议上就宪法修改草案所作的报告,迄今仍是我们学习和理解我国根本法的重要文献。因此,研究彭真同志是我们了解法制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落点。
第二部分,彭真与人大制度建设连续性。孔老师引用史料: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务院设了人民监察委员会,负责监察政府机关和公务人员履行职责。1979年后,彭真一直主张设立监察机关,以保证国务院各部门、各级政府贯彻执行国务院的决定,但没有得到认可。这段史料反映出在当初彭真就有设立监察机关的想法,现在监察机关的设立并非空穴来风,也体现出在我国的法制建设中的各种痕迹都是有迹可循的。随后孔老师就上述的例证出发,为我们介绍了从彭真看人大制度建设的连续性。现在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拥有立法的权力,但是在最初的五四宪法中,全国人大是唯一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如何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渐拥有了立法的权力就是制度建设连续性的一个例证。孔老师用历史文献证明在彭真同志的主导工作下,全国人大常委会从能够制定单行法规到能够制定法律再到能够制定除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法律,这不仅是彭真同志持续推动民主法制建设的例证,也是我们制度建设连续性的体现。同样的,现在省级人大拥有制定一些地方法规的权力也并非空穴来风,可以从史料中发掘它的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为什么要重视制度建设的连续性。孔老师通过援引诺思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为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路径依赖”。它的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现在的我们都留有过去的影子。同样,制度建设也是如此,不可能完全摆脱过去。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制度建设的连续性。
第四部分,要把金针度与人。孔老师在最后对研究生同学写作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要重视一手资料,比如党的文件、领导人讲话、文集、回忆录等;其次,要关注法条背后的故事;最后,要认识到书面的法律不等于行动中的法律,把握历史感与现实感,关注现实,调动经验,梳理历史脉络并关注经验事实。
至此,持续了两个小时的精彩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