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1995年开设法学本科专业,1996年获批宪法与行政法硕士点,2001年成立法学院。2011年获批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3年获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是四川省最早同时拥有法学硕士一级学科与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省属高等院校。2013年获批四川省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基地”,2020年法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开始招收互联网法治方向本科学生。
一、办学定位
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秉承“重德、博学、务实、尚美”校训和学校“学生中心、教师主体、引领社会”的办学理念以及“三心四能五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四川、服务西南、面向全国,持续推进法科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以法学素养为根基、以法律职业能力为特色、以创新精神为引领”的德法兼修卓越法治人才,推动法学学科建设成为四川省内一流的法学教育与研究基地,将学院建设成为以教育法治、互联网法治为鲜明特色的全国知名、西部有影响力的法学院。
二、建设举措与成效
学院以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为指引,对标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建章立制以规范育人,德法兼修以思政育人,学科融合以课程育人,个性培养以过程育人,项目驱动以实践育人,积极推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改革,开启师范大学特色的“新法科”学术型人才培养之路。
(一)落实“德法兼修”根本理念,课程思政建设扎实有力
德法并重、德法兼修是法科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路径。学院出台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实现专业课程马工程教材全覆盖,深入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贯于法学专业课程体系,所有平台课程、核心课程、特色课程中均按学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编写课程实施大纲,每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充分融入教学设计、呈现于课堂教学,力求呈现清晰、精准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投入专项资金孵化课程思政项目,鼓励教师撰写和发表课程思政案例、论文,编写课程思政特色的法学教材、著作。
法学专业现为学校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021年,由宪法学、刑法总论、中国法律史、刑事诉讼法学、民法总论五门课程集群的“德法兼修”教学团队立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2022年,“新时代法学专业之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探索”立项四川省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一般项目,《中国法律史》立项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二)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一流课程建设成效突显
学院以“六卓越一拔尖”为导向,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以多种形式征求在读学生和已毕业校友的意见,找准行业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内容、教学形式、资源建设、第二课堂、学生思政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等各要素各环节进行持续完善和优化。
学院践履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自主发展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基本原则,坚持理论教学与实务模拟训练、见习实习有机结合,构筑法学专业素养与法律职业品格协同共进的课程育人体系。“西部基层法律职业技能型人才1234培养模式”“卓越法律人才‘一体四翼’模拟教学资源体系构建”“西部卓越法治人才‘一体三维两平台’创新教育体系构建”教改项目连续三次获得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022年,学院以新文科改革为契机,立足于法学专业,充分吸纳教育学、心理学等传统师范大学学科底蕴,探索“综合性师范院校‘法学底色、教育特色’法治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文科改革”,立项为四川省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重点项目。2021-2023年,《犯罪学》《中国司法制度与司法改革方法论》《知识产权法》《中国法律史》《国际私法》等立项为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
(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三)革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学院着力完善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的实践性课程体系和法律职业能力实验平台。运用“技术+教育”方式,力图突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数字化、虚拟技术设备建设,建立高效沉浸式实验实训模式,对学生强化以法律职业技能为核心、青少年法治教育能力为特色的实践能力。
(实务模拟系列课程)
学院持续推进建设优质稳定、能满足学生专业实践实训需要的校外法学教育实践基地30多个,涵盖传统与新兴法律职业领域,其中包含两个省级实践教学基地:卓越法律人才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德阳市司法局、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成都天府产城法学教育实践基地。倡导学生的实习实践与学术训练形成联动,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从实践中提出研究课题。
(省级实践教学基地共建签约授牌仪式)
学院与法院、检察院深入合作开展实习法官助理、实习检察官助理常态化培养,院、校共同管理、共同培养、共同考核,资深法官、检察官传帮带,学生零距离实现理论与实务的结合。学院从2020年开始举办“卓越法治人才拔尖创新实验班”,强化学生分类指导,开展定制化的培养方案,教学过程采用“理论讲授+探究式学习”,平时实行学术和实务双导师制,加强学生科研训练,为学生提供学术支持与帮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迄今为止,2020、2021、2022级创新实验班学生共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18人次,2024年推荐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5人。
(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新兴法科人才方向
学院及时跟进国家教育发展战略,适应法治中国建设新要求,充分挖掘师范院校独有的教育学科资源,紧紧抓住四川省互联网学院落户学校的契机,及时发力教育法治和互联网法治两个新兴交叉法学领域,迈出新文科建设新步伐。
2018年教育部、省教育厅与学校共建的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成立并挂靠法学院。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立足“三基地一智库”,扎实开展青少年法治领域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政策咨询工作。学院广大师生以各种形式为社会各界开展青少年普法宣传教育服务,为地方政府推动青少年法治保护积极建言献策。学院编写、出版《青少年法治研究》系列学术书刊引领国内相关研究,受到教育部领导高度肯定。
2023年11月,学院牵头成立四川省法学会教育法治研究会和恢复重建四川省教育学会教育法治分会,通过“一体两会”方式整合省内教育学和法学、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教学科研力量,大力推进教育法学学科建设。2024年1月,学院与邛崃监狱签约共建教育法治研究与实践基地。
(四川省法学会教育法治研究会成立大会) (教育法治研究与实践基地共建签约仪式)
围绕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的人才需求,2021年学校与四川省网信办、四川省互联网法庭联合培养互联网法治人才,2022年面向全国招收了第一批法学(互联网法治方向)专业本科生100余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跨学科”懂网管网治网的法治人才。学院还成立了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举办互联网法治论坛,力求与时代发展交融共进。
(互联网法治方向学生参观成都互联网法庭) (师大·泽珲互联网法治论坛讲座现场)
三、办学优势与特色
(一)倡导“协同一体”的创新教育理念
学院确立法学素养、法律职业能力与创新精神一体的德法兼修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行业与高校协同、日常教学与自主学习协同的人才培养路线。学院充分运用校内外实训实践的优质资源协同育人,实现法律职业能力系统训练对本科生的全覆盖,以及法学素养与法律职业能力培养一体化。
(《村民参与,“盘”活经济:乡村生态振兴中村民参与的现实考察与对策建议——基于川西林盘二十七村的实地调研》荣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
(2023年“学宪法、讲宪法”素养竞赛) (2023年四川省大学生知识产权竞赛一等奖)
(二)打造课程·竞赛·文化的立体育人体系
学院以特色创新课程推动科研引领教学,构筑互联网+、翻转课堂、大班教学和小班研讨等法学素养与法律职业能力培养方式。统筹学生参与通用、专业学科竞赛,构筑通专结合的分层学科竞赛参与体系。与国内知名律所联合,自创案例分析大赛、论文大赛、法律文书大赛。院级法律文化节与校级“十个一”工程高度契合,各类项目富含法律文化和法治元素,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主办2022年“淮海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法官组)冠军
2023年“杰赛普”(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中国赛区三等奖 2023年“中新法智杯”第三届全国高校法庭辩论赛亚军
(三)构建“法学素养+”软平台和“法律职业能力+”硬平台协同机制
学院着力培育学生法学素养,形成学生“师大·西部法治论坛”“核心课程一本书”等软平台;坚持全周期法律职业能力训练,设立“法律职业能力实验实训中心”“公共法律服务站”等硬平台。两类平台协同发力,为西部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学生自办刊物《师大·西部法治论坛》被北大法宝和中国知网收录)
(核心课程一本书项目系列活动)
(由四川省司法厅、教育厅与我校共建的全省首个高校公共法律服务站2019年在我院挂牌,受社会广泛关注)
【编辑:杨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