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国内知名青年数字法学专家、东南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王禄生教授莅临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大模型时代法律职业的人工智能素养”的学术讲座,法学院苏镜祥副院长主持。本次讲座在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第七教学楼613模拟法庭举行,法学院百余名学生参与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王禄生教授剖析了当前人工智能模型的发展现状。他指出,大模型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实现了法律文本理解能力的跨越式提升,不仅能解析法条语义逻辑,还可捕捉司法实践中的隐性裁判规则。这种技术突破正在重构法律工作的底层逻辑,从法律检索、文书起草等辅助性工作,向争议焦点识别、法律推理构建等核心领域延伸,推动法律行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随后,王禄生教授介绍了他的团队目前正在研发的法律大模型“法衡”,给在场观众展示了该模型在多场景的实践功能。“法衡”模型通过对海量的法律文书和案例进行深度学习后,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精确生成包含法律依据、事实分析、争议焦点的完整法律文书,其功能令在场师生无不赞叹。但王禄生教授同时强调,技术应用也伴随着潜在挑战,法律数据投入到大模型中可能牵涉大量个人隐私与案件机密,模型训练需严格遵循数据采集的合法性、使用的规范性与算法的可解释性原则,防范数据滥用与算法偏见,确保技术应用符合法治伦理。

随后,王禄生教授谈到了当下法学生在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对法律职业的挑战,他提出法律人需实现能力升级,掌握基础技术知识以理解模型逻辑,同时聚焦价值判断、伦理审查等不可替代领域。行业应推动法律与科技深度融合,构建新型工作模式,完善技术应用规则体系。关于法律职业未来的发展,王禄生技术认为人工智能并不会取代法律职业,但会重塑职业内涵。法律人需在技术浪潮中坚守法治核心价值,高校应加强跨学科教育,培养适应技术变革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法律行业向智能化、精细化发展。
在之后的互动交流环节中,王禄生教授耐心细致地回应了在场师生的提问,他不仅从技术原理与法律逻辑层面对问题进行深入解析,更勉励在场学生培养“法律+技术”复合思维,主动拥抱时代变革中的职业新机遇。
持续两小时的“大模型时代法律职业人工智能素养”专题讲座在热烈掌声中落幕。这场学术活动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智能时代法律职业的认知,更激发了跨学科研究兴趣,为人工智能与法律交叉领域人才培养注入新动力。
撰 稿:贾尚林
审 核:苏镜祥
终 审:张宏英
编辑:侯璐